喝酒不行咱就多吃菜

不得不说,我酒量不好,准确的说是非常差。

一直以来我都不太喜欢参加任何形式的饭局。说是『饭局』,其实还有一个更加贴切的词来形容它,那就是『酒场』。就我这些年浅薄的个人经历来看,几乎没有不喝酒的饭局,所以称其为『酒场』更为贴切。如果在一块吃饭的都是熟人还好,至少知根知底,不会使劲劝酒;但是跟不熟的人一起吃饭,总有人不知轻重地劝酒。

在酒场上,即使平时话很少的人劝起酒来也是一点儿也不含糊,似乎他们平时的沉默寡言都是为了在酒场上积蓄力量似的,劝酒词变着花样,硬是把劝酒变成了『逼酒』,不喝都不行。


诚然,在酒场上确实有酒量好的,酒量大的。对他们来说,酒仿佛是玉露琼浆,但是于我而言,酒是穿肠的毒药。我平时的酒量是喝一瓶啤酒头晕,两瓶下肚之后基本上就开始『飘』了,头疼欲裂目光呆滞思维迟缓,别人说什么我也就听不明白了。所以我经历过的那些酒场,我从来都是只记得前半部分别人说过什么,至于后来说了什么,我很少能记得住。因为那时我早已经喝大了!

在酒场上,酒量好更得酒品好,对酒量不好的人还是应当给予特殊照顾的,而不是一味地欺凌。 喝酒脸红这事也挺要命的。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在什么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喝酒脸红的人都是能喝的。』这句话被那些喜欢流连酒场的人奉为真理,遇到喝酒脸红者便以此劝酒。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我恰好是喝酒脸红者当中的一员。

其实『喝酒脸红的人能喝酒』这完完全全是一个谬误,相反,喝酒脸红的人是最不能喝酒的。我几乎每次在酒场上都要向别人科普这个知识点。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分两步:第一步变成乙醛,第二步变成乙酸。喝酒脸红者体内富含乙醇脱氢酶,会迅速大量的把乙醇变为乙醛,但是这类人体内缺少乙醛脱氢酶,乙醇的第二步代谢就会终止,这样,体内大量的乙醛致使皮肤发红。其实是一种中毒的表现,而且另外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是乙醛致癌,危害不小,相比喝酒不脸红者患上消化道癌症的风险高达11.55倍。缺乏乙醛脱氢酶是由基因决定的,后天无法改变,喝酒脸红者也不要期望通过锻炼提高自己的酒量,因为这只能提高对乙醛的耐受程度,对身体一点好处也没有。

为了他人的生命健康考虑,还是不要用『喝酒脸红是能喝的表现』这样拙劣的理由劝他人饮酒了(关于此问题更加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这里http://zhi.hu/QAGe) 。

酒作为一种饮品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喝酒在饭局上的确能够起到调动气氛的作用,推杯换盏,意气风发,而且中华酒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着实让人钦佩不已。

但是现在酒场上的风气不正,原本的娱乐作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切以将对方灌醉为目的』;原来的『喝酒要尽兴』也被曲解成了『喝醉才是尽兴』。

现在扭曲的酒桌文化是『感情深必须得喝醉才能体现,最后还能站着离开酒桌的都是不够朋友的』。这样真的有必要吗?感情真的能用酒衡量吗?我个人倒是认为,只能用酒衡量的感情绝对不是真感情。

退一万步讲,喝醉了不难受吗?出门不觉得丢人现眼吗?如果大家都喝醉了,最后谁送你回家啊? 传统的风俗观点认为,没出正月十五还不算过完年。到今天才正月十三,可能很多人还得面临不少的酒场,喝酒得量力而行,尽兴就好。不然这大冬天的,喝醉了躺在大路边睡觉多冷啊。

酒量不行的朋友们,喝酒不行咱就多吃菜吧,『光盘行动』还得靠我们啊!


如果爱,请赞赏
打赏

阅读相关文章:


喝酒不行咱就多吃菜》上有11个想法

  1. 首先,不得不说,我酒量还好。酒文化在我朝是一项奇葩的文化,基本上是无酒不欢,不醉不欢。前几年的时候我也喜欢(或者说不得不)参加各种的大趴,各种劝酒,现在不了,基本上是我喝完您随意了。越来越觉得这事应该高兴就好:能喝的多喝点,不能喝的就不喝或随意,不能强迫。。。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