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糟粕

现在跟往前推二十年相比,国人的观念在某些方面转变得挺大。比如当面对灾难事故时,二十年前推崇的是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挽救国家财产,现在则是首先保住自己的性命最要紧。我不认为这是人变得自私了,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人变得理性不再盲目了,不像以前那样被英雄主义严重洗脑了。

但是另一些方面,即使几千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观念依然是封建思想的残留,比如官本位观念。

从封建社会时代开始,人们普遍认为的职业高低贵贱序列是:士、农、工、商。士是读书做官,农是种地,工是手工业者,商则是商人。


封建时代的人们秉承着“官本位”思想,同时也认为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获得美好生活是一种高尚的情操,这个序列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不曾有过改变。

到了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但在当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仍然是社会共识。清王朝覆灭以后,民国建立,大资本家的社会地位迅速攀升,原来的职业高低贵贱迅速变成“士、商、农、工”,只有没了土地的人才去资本家的工厂里做工,赚取微薄的薪水补贴家用。

然而解放以后,虽然毛主席语录里说了“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可是在人民心中还是重新排列了这个序列,“工”和“商”的地位调换,曾经长期受到资本家压榨的无产阶级工人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所以商人资本家成了“坏分子”,不过这些“主人”依然受到“士”的管理。

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这个序列在波动中逐渐稳定成了现在的样子:士、商、工、农。有钱人的地位又一次上升到了工人和农民之前,勤恳种地的农民遭受白眼,而有钱人则光辉万丈,有钱与否甚至成了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以致于出现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奇怪而又丑恶的社会现象。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历史动荡和社会变迁,“士”为尊为贵的社会地位从来不曾动摇过,中国人始终对当官走仕途满怀着向往。从每年公务员报考的人数就能知道中国人究竟有多“官迷”。

有些父母自己一辈子没当上官,便谆谆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干啥?将来考公务员。我某位同事的儿子最近考上了公务员,某乡镇的基层公务员,那高兴程度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中南海。儿子说要车。好,买。别人也都说我这同事以后就不用愁了。

为什么国人这么“官迷”?这个问题可以归根于“当官有什么好”。

当官首先可以吃“皇粮”。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皇粮”这种说法,但是公务员确实是吃公家饭的,财政拨款,旱涝保收。

其次,当官可以向“群众”甩脸色,如果你只是一普通人随便给陌生人甩脸色,你看现在暴脾气的人会不会揍你。

第三,当官可以发财。在这个世界上,权力高于金钱,当一个人的有点权力的时候,金钱就会从各个方向向他靠拢;当一个人有很高的权力的时候,金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拿薄熙来说,其被认定收受贿赂2000多万,我反而觉得他这个级别的高官受贿这点钱基本上算是清官了。

第四,当官还能光宗耀祖。光宗耀祖的程度与官位成正比,官位越高,祖宗耀得越远,连妻舅姥爷家的表弟的小姨子家的狗都沾光。

“官本位”可以说是被国人继承得最长久的传统观念了,也是最“糟粕”的传统观念。


如果爱,请赞赏
打赏

阅读相关文章:


传统观念糟粕》上有5个想法

    • 娱乐圈里的人更加需要这些“政协委员”的身份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不然到死也被人戳着脊梁骨说是“戏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